当前页面 :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孩子挤眉弄眼发出怪声?可能是这个原因

来源:浦东发布 时间: 2023-08-04 11:39:40

每年的8月3日是“中国儿童抽动症日”。其实,在生活中,有时会看到一些孩子有频繁眨眼、缩鼻、发声、耸肩、抖腿等动作,这些可能就是抽动症的表现。那么到底什么是抽动症?有何危害?如何鉴别与治疗呢?一起来看↓

9岁的明明(化名)曾被诊断为抽动症,因为抽动行为常被同伴和同学不理解甚至取笑,妈妈带着他再次从福建前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


(资料图片)

据了解,儿童抽动症以男性居多,多见于7-12岁。在临床评估中,排除法是诊断抽动症的主要手段,医生通过询问家族病史、个体病史、脑电图检查等方式对病情进行评估判断,并不难鉴别。

抽动症主要分为短暂性(病程>4周)、慢性(病程1年以上)以及多发性抽动症三大类。性格内向、敏感脆弱、脑发育不成熟的儿童容易患上抽动症;学习生活压力、应激事件、精神创伤、父母管教过严、对孩子忽视或虐待均可导致抽动症的发生。若抽动已引起儿童不适,造成学习下降、情绪不稳定,感到自卑,影响同伴交往时,则应当接受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主任王纪文介绍:“抽动症可分成两大类,一种叫运动性抽动,还有一种叫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包括眨眼、张口、耸肩或者其他躯体抽动;发声性抽动就像清嗓子声音、或咳嗽等。抽动症的原因很复杂,现在临床认为跟遗传免疫、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系。”

怎样诊断抽动症?

抽动症的诊断需要专业的临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以及精神检查,同时做一系列神经心理行为测试、脑电图检查。如果最近可疑有细菌病毒感染,还应该化验血常规、血沉、抗“O”,咽拭子培养等,并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的最新标准,对抽动症作出诊断和分型,同时需要鉴别和排除与抽动症相似的其它疾病。

专家表示,抽动症不一定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功能损害和智力影响,但抽动的行为往往易受他人关注,如得不到正确对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适应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多数家长会因为孩子的抽动感到惊慌,不知如何是好,往往过多地关注和提醒孩子抽动行为,反而无形中强化了抽动症状;或斥责打骂孩子,使孩子更加紧张和焦虑。此外,长期严重抽动所致的重复性非生理性运动也可引起抽动部位疼痛和损伤。

治疗儿童抽动症有哪些方法?

如何达到有效的治疗?

治疗儿童抽动症一定要从源头上入手,医生、患儿、家长、教师多方面密切配合,积极、认真、细致地寻找和发现家庭、学校环境心理致病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从源头上去除致病因素,方有望从根本上治愈儿童的抽动症,并遏制共患病的发展,避免造成更大的功能损害。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家庭咨询、生物反馈、行为治疗、团体治疗等多种手段。儿童抽动的治疗是多元化的,当发现某些紧张因素引起抽动时,首先是消除紧张源,让儿童放松,而不是急于用药、针灸、推拿等。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抽动症状要保持镇定,不要因自身情绪紧张而影响孩子,更不要时时提醒孩子的抽动,这样对孩子抽动的主观控制很不利。

再者,医生在用药方面,视病情而定。家长务必遵照医嘱,规范治疗。达到最佳治疗的关键是深入挖掘和找到环境紧张致病因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一步步训练儿童有效控制抽动行为的能力。

关键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