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中国的中亚之地,竟然存在着一个称为“大夏”的国度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资料图)
丝绸之路上曾经出现的国家与族群(4)——大夏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约2070年左右,禹及其子启,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的朝代,也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
自此之后,“夏”在中国,就被赋予了极为特殊的含义。
姬周建国之后,以中原之地自称“华夏”,将四方之地分称为“戎、狄、夷、蛮”。
《尚书正义》中提到:“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说文》对“夏”的解释是:“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夏”以及“华夏”,因此而成为中国的正统与象征。
中国王朝的开端称为“夏”,其后的中原王朝,自然不敢再以“夏国”自称。
唯一的一个例外,是元末天完红巾将领明玉珍,于1363年在重庆称帝,建元天统,国号“大夏”。
“兴驱逐之策……成我文明之大治……”明氏大夏,以此向天下宣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不过,偏守西南的这个大夏国,实力与当时的中原诸雄相比差距太大。
1371年,朱元璋派兵攻夏。明玉珍之子明升投降,仅存八年的明氏大夏国就此覆灭。
明玉珍像虽然绝大多数的汉家王朝都不敢以“夏”立国,但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却没有这样的忌讳。
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自立为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建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
赫连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启的后代,故将国号定为“大夏”。史称“胡夏”。
432年,赫连勃勃之子、胡夏第三位皇帝赫连定兵败吐谷浑,被擒杀。传国25年的赫氏“大夏”国,自此灭亡。
统万城遗址公元1038年(宋宝元元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建都兴庆(今银川)。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辽宋称之为“西夏”。
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经历十帝,享国189年。
1215年,蒙古攻破金国燕京,迫使金帝南逃,并截断了金国东北与中原的通道。
受令镇守辽东的宣抚使蒲鲜万奴,在辽东自称天王,改元天泰,建国“大真”。但是,不久便降了蒙古。
1217年,蒲鲜万奴再次建国,自称“东夏王”,意为“东方的大夏”。
蒙古人将其称为“东夏国”或是“女真国”,也有史书称其为“东真国”。
1233年九月,蒙军擒获蒲鲜万奴,将抵抗的东夏国人屠杀殆尽,东夏国灭。
这些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大夏”国,是想以此来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在乱世之中,获得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汉人支持。
不过,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建国者确实也当属华夏之后。
但是,在远离中国、遥远的中亚之,竟然也曾经存着着一个名为“大夏”的国家。
《山海经,海内东经》有记:“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
大概是因为这段记载,张骞在自己的西行报告中,将其中的一个国家记为“大夏”。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王)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徒,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余万。”
很多人因此而认为,这个位于妫水(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国”,是华夏的一支,向西迁移之后所建立的国度。
阿姆河其实,中亚的这个大夏国,与华夏之地没有任何的关系。
这个地方,是被称为阿富汗“帝国坟场”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
在兴都库什山脉与帕米尔高原之间,阿姆河灌溉下形成的谷地,自青铜时代就开始孕育出高度发达的文明。这里,也是人类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地区之一。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大帝将其纳入波斯帝国版图,将许多在希波战争中被俘的希腊人,流放至此,巴克特里亚也因此进入“希腊化”的时代。
公元前256年,巴克特里亚脱离了塞琉古帝国的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
鼎盛时期的巴克特里亚公元前177年,居住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塞种人,被西迁至此的大月氏驱离。这些塞人中的不同部族,在周边建立了大宛、奄蔡、康居等国度。
公元前140年,部分塞人渡锡尔河南下,经索格底亚那,进入阿姆河流域,灭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后,建立了新的国度。
十多年后的公元前128年,经过此处的张骞,将其称为“大夏国”。而中国的史书,也大多沿用了张骞的这个称呼。
不过,在《新唐书,西域传》中有记:“大夏,即吐火罗也”。吐火罗(Tochari),才应该是这个国家正确的称呼。
由此,也可以判断出,张骞所说的这个“大夏国”,便是吐火罗国。或者说,是塞种人的一支——吐火罗人在巴克特里亚建立的一个国家。
公元前一世纪初,再次西迁的大月氏来到了阿姆河流域,吞并大夏国,并演变出五部翕侯。其中的贵霜部,则发展成为统治这个区域的贵霜帝国。
吐火罗——大夏国,自此彻底消失。
但是,因其而产生的东西文化的交融,尤其是基于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而发展起来的犍陀罗艺术,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