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 首页 > 快讯 > 正文 >

世界速读:夫妻200万造别墅找陌生人抱团养老!出租6个空房间,每间房每月1500元,要求亮了

来源:海峡都市报 时间: 2023-03-09 19:48:02

“我在余杭百丈建了一座别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花了200万

除去自己的房间

别墅里还有10个空房间

就我和丈夫两个人在别墅里

很孤单,我想找一些老伙伴一起抱团养老

人多热闹。”

前几天

记者接到

来自余杭的汤大姐求助

汤大姐今年53岁

她想招募抱团养老的伙伴

汤大姐说得很诚恳,发出这个招募或者寻找之前,她也看到关于抱团养老的报道。

“我也知道首个抱团养老实验暂停的消息,但我一直觉得抱团养老切中当下不少老年人养老的心理需求,是值得探索的方式,我还是想试试,老年人该有自己的生活,也应该有自己选择怎么养老的权利。”

想试一试抱团养老

不能因为有人失败了

就没人再尝试了

汤大姐是退休后,才操心起自己和老伴的养老问题的。

每个月的养老保险,加上商业大病险等,汤大姐说自己在养老的经济方面不成问题,她更加关注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年轻时在外打拼的汤大姐退休后回到了老家余杭百丈,还盖起了一栋别墅。

“盖了四层,房间又多,看起来像个小酒店一样。”大姐对这个房子是满意的,花了两百多万,旁边有竹海,有小溪流水,环境很是不错。

汤大姐和老伴打算余生在别墅里养老。这是汤大姐一开始就和女儿商量好的。

汤大姐说,别墅所在的环境、就医需求她都考虑到了,她觉得抱团养老的基本门槛已经达到了。

“我挺认可和看好抱团养老的,我想试一试,先出租6个房间,每个房间每月1500元,水电费均摊。”

关于吃饭问题,汤大姐说自己还年轻,特别爱做菜也很会做菜, “我能给大家做的,按照每餐的价格付费,不用其他伙伴操心。”

汤大姐希望和她一起抱团养老的伙伴年龄在60-75岁之间,身体健康,性格随和,“琐事不过于较真就好”。

全国首个抱团养老实验怎么样了?

2017年5月份

退休老师朱荣林和老伴王桂芬登报

招募几对60岁到70岁的

老夫妻抱团养老

2020年初

疫情让这个团体被迫解散

“我们抱团养老停止了。”去年9月,82岁的朱荣林给上观记者发来微信。朱荣林是杭州“抱团养老”的发起人。

从2017年起,他和老伴王桂芬邀请其他老人到自己家的农家小别墅里结伴养老,开启了风风火火的抱团养老实验。70岁的蒋一纯曾是这场实验里的核心成员。2020年初,蒋一纯因身体原因搬离别墅,但仍留下了一部分行李,为的是以后再回来。没想到,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抱团养老也按下暂停键。到了2020年5月,抱团养老短暂重启,但很快,随着老人们的相继离开,再度停摆。两年多过去,没有新的老人来,团组不起来了,就连一向乐观的蒋一纯也觉得:“想要再次重启,确实很难了。”

“放不下”是难免的。比如,王桂芬对最初抱团养老的经过记得清楚真切:“一开始连我们共5对夫妻,后来再加入荷花、向阳花、老蒋他们一对……原先一起抱团养老过的,前后总共加起来近30个人。巅峰时期,是13个人一起住。”蒋一纯有个“宝贝”文件夹,里面整齐细致地收集了媒体报道、照片,以及老人们签的协议和每月的账单等资料。和记者聊天时,他们的话头总是不自觉地转向回忆之前抱团养老的故事。

朱荣林家的农家小别墅,去年冷冷清清。朱凌君摄

最新消息!打算重启

据钱江晚报报道,今年3月7日晚,记者联系对方。 “之前因为疫情暂停,最近打算重启了。”

如今朱荣林年岁已大,同为第一批参与者的蒋一纯接过了接力棒。

“已经打算重启了。”蒋一纯告诉记者。

重启是找回之前的成员们,“他们中很多阳了最近慢慢在恢复,我也在找个时机,等大家都安康了就开始重启,继续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的日子, 有快乐,也有不可避免的摩擦。

“主要集中在吃饭问题上,有的人爱吃甜,有的人爱吃咸,比如一位来自西安的抱团养老成员,行李中全是辣酱,说是怕来这里养老吃不到辣酱,就可以看出口味对老人的重要性了。”

这些口味上的不同,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会显现出来。

这些摩擦,不会引起本质上的不愉快,在蒋一纯看起来是个小问题。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抱团养老方面的经济账。

“我们是这样操作的,租金交过来,用来请厨师、园丁、清洁工,剩下部分就按照一餐多少钱的标准按规定扣除,水电费均摊。”蒋一纯说,经济账管好,剩下的基本上是小摩擦,“只要彼此之间相互大度点、包容点,不会引起吵架等不愉快”。

比起多人抱团养老的小摩擦,蒋一纯更看重的是抱团养老给予的那份温暖。

探索新的方式

2019年,记者初到杭州采访时,曾追问抱团养老有什么好处?菜好吃、房租便宜或者有人打麻将,都是答案。唯独蒋一纯不一样。他告诉记者,他想把这里的经验和故事传递给更多人,“要把抱团养老做成事业”。

相关报道刊发后,有老人专程写信给他,提出也想组织抱团养老。他得知后,一路开车赶到上海崇明实地考察,还和对方相谈甚欢。这两年,他也没闲着,风风火火地组织起老友们进行旅游式的抱团养老。他给记者看最近的行程,整个9月被安排得满满当当:8月31日去安徽宁国度假,9月5日回到杭州休整,8日去苏州西山岛度假过中秋,12日回家休息后,15日去宁波象山石浦镇品尝海鲜,9月底计划去山东自驾游。

蒋一纯坚持认为,从杭州的实践来看,抱团养老模式是可行的,但在细节上还需要优化。“比如,像同事朋友这种熟人间的抱团养老是最理想的模式。 如果是陌生人抱团,最好也提前互相有一些基础的了解。这样可以减少矛盾,有助于比较长久维持。”蒋一纯认为,抱团的形式应该更灵活,不必局限在一个房子里,可能有一些“临时成团”的出游等活动。

看起来很美,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学者殷骏指出,目前抱团养老的症结可能在于缺乏约束,高兴就在一起过,不高兴就散伙,随意性很大。“抱团养老的前提是一起生活,但天天住在一起,任何生活细节都有可能会引发矛盾,从而导致散伙。抱团养老不是联谊活动,不能仅靠旧情维系,而是需要明确的契约,来厘清界限、分清职责。”殷骏说。

从长远看,抱团养老要想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模式,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比如,在相关养老模式较为成熟的瑞典等国家,一群人想要抱团养老需要经过一套完整的流程规则,房子的注册、选址、物业、建设都必须在政府监管下完成,还要有专门的机构对入住的人进行评估。此外,抱团养老也可以和社区服务相结合。殷骏表示,地方有关部门、社区对抱团养老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予以支持、提供服务;社区工作者应尝试概括、总结出一套可行的规范、协议模式,供老人们参考使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来源:上观新闻、钱江晚报

实习编辑:吴雅楠

编辑:陈悦瑶

关键词:

为您推荐